發表文章

動力晶片的發展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願意貢獻回應社會問題的能力稱之為「 盡個人的社會責任 」 — 為達成這個使命目標,經過幾萬次的實驗「 動力晶片 」終於問世,而能置入於卡片之中,啟動「 非接觸式感應 」的時代。「 動力晶片 」的相關科技和產品壽命,預計可到 2100 年。 因緣際會,吾人有幸在農業社會創建台灣的精密工業,進而善用資源引領「 接觸式 」的時代進入「 非接觸式 (Contactless) 」世代,啟動便利 / 安全 / 衛生的新世代。 回顧台灣在 1965 年還是一個農業社會,靠香蕉出口賺取外匯,卻要進口許多的東西;當時的政府提出了「 進口替代 」的口號,經濟部長李國鼎先生倡議的「 高雄加工出口區 (KEPZ) 」在 1966 年 12 月啟用,立昌的精密電子零件率先售入區內的美商全球電子公司,開啟了台灣正式進入工業社會的新頁。 農業社會,人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土地成為最重要的資產;土地的丈量都是以「 坪 」來計算,有錢人耕作的土地以甲來計算,一甲為 2,934 坪 。社會在變,從前以坪、以甲計量的土地,後來則以「 平方公尺 」、「 公頃 」在計量, 1 平方公尺 約等於 0.3025 坪 , 1 坪 約等於 3.3 平方公尺 。 平方公尺,就是一塊四面都是一公尺的土地,大約成年人一個跨步的距離;一公頃等於一萬平方公尺,約等於 3,025 坪 。 公尺,英文為「 meter 」,簡稱為「 米 」,平方公尺取代了坪作為計量土地的單位,有人稱平方公尺為「 平方米 」。 時代不斷的演進,公尺逐漸地令人感覺太大,人們漸漸地習慣「 公分 」的計量。 例如一個人 160 公分 高,就是 1.6 公尺 ,但很少人說 1.6 公尺 或 1.6 米 ,多是說「 160 公分 」高;一公分等於一百分之一公尺,一公尺等於一百公分。 女孩子若有 160 公分 高, 48 公斤 的體重,身材看起來就很好看,不高也不矮,不胖也不瘦;像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,身高約在 160 ~ 165 公分 之間,看起來感覺很親切,也賞心悅目。 個人創業之初,以製造「 哈多瑁 ( ハトメ、 Eyelet) 」為主,這種產品以「 公厘 ( 公釐 ) 」為計量單位。壹公厘是千分之一公尺,也就是一公尺等於一千公厘,也可以用「 1×10 -3 公尺 等於一公厘」來

動力晶片的初階應用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「 動力晶片 」的初階應用與台灣社會的變遷有著深厚的因果關係 — 立昌希望以個人的能力解決當代社會的問題;經過數年的努力,如郵票的動力晶片真的問世,被安裝於「 傳智卡 」裡,啟動「 非接觸 (Contactless) 」時代,產品壽命預計至 2100 年。 1980 年有一個名叫「 冷風扇 」的產品進入台灣的產業界,由於某些人賺得了一些錢,造成一窩蜂投入,導致生產過剩; 1981 年從基隆到鵝鑾鼻的路邊都可以看見擺著一支 200 元冷風扇的地攤,許多人一夕斷頭,血本無歸。 接著風聞索尼的「 隨身聽 」有大筆的訂單,又是一窩蜂地投入,下場也如冷風扇那樣。打死不退的台灣產業人士,繼續找尋新產品發展,「 電動玩具 」於焉出現在市場上,隨之而來的是「 政府取締 」 — 因為有賭博之嫌,又造成了一批壯烈犧牲的生產型事業投資者。 直到了 1986 年下半年, 32 吋以上的電視機代工訂單流進台灣,加上新興的資訊產品,造成台灣的經濟否極泰來;許多以東風撐肚腹者則大吹法螺,高聲喊道:「 製造業已經過去,服務業才是未來。 」他們所指的服務業乃是狹隘的「 股票市場 」,此時因大量的外資工廠關廠外移,拿著資遣費者前仆後繼的投入股市,還有鴻源投資公司的煽風點火,股市一日三市。蔣經國總統宣佈 1987 年 7 月 15 日 解嚴,社會亂象叢生。 曾任經濟部長的趙耀東先生語重心長地說:「自解嚴以來,雖欣見政治民主、人心更開放,然而社會也因失序而『 亂象叢生 』、是非不分、物質掛帥、投機取巧,隨取隨棄的速食文化侵蝕了中國傳統勤踏實的美德。而台灣的未來,又與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糾纏密結,要解決問題,必然要將台灣人『 踏實的美德 』置於整個全球的格局,有系統地思考問題。」 立昌透過「 K-Horn Science Incubator 」發展動力晶片,原先是朝向孵化「 關懷科技產品 」發展,製作「 利行機器人 」,希望那些像先祖母半身不遂者藉由輔助器材,能夠有機會再站起來走路。 然而,內人丁玲虹卻認為台灣的社會問題與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,為了解決結構性的問題,必須「 創新產業 」,發展一個新「 科技經濟系統 (Tech-Economic System, TES) 」作為工具型的解決方案。她把「 電子 」與「 商業 」整合成一個「 電子商店系統

動力晶片的發明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每每想起被警察打斷小腳的祖母,立昌就想起那些行動不便的人,於是在資源充裕時發明了「 動力晶片 」,以啟動利行機器人,期能落實「 關懷科技 」的理念;在 1990 年代從台灣舉辦到矽谷的講座,向來賓展示令人望之無不驚呼的動力晶片樣品。 立昌在 1979 年元旦 — 台美斷交之日,飛赴紐約,發現遭受二次石油危機重擊的美國,民間正進行「 孵蛋器 (Incubator) 計畫 」,期望從「 你幫我、我幫你 」之中開創生機,因此「 K-Horn Science Incubator 」應運而生,在 3 月 13 日 即孵化「 Black Stone Co. 」協助客戶發展「 衛星接收器和有線電視 」相關零組件,帶動 1980 年代的經濟發展。 1982-1986 年,在「 再造芭比 」期間,每天的工作不到一小時就處理完;看著從美國送來的充滿瑕疵的模具 — 包括塑膠射出成型模 / 噴漆模 ( 面罩 )/ 夾治具等等,危機意識使我開始走訪林口 / 新莊 / 三重 / 蘆洲 / 中和的供應商,以備不時之需。 想起在美國參觀過 IBM( 國際事務機器公司 ) 的自動化管理系統,和客戶達西凱先生 (Mr. Dieska) 參觀聖塔芭芭拉 (Santa Barbara) 的自然能工廠 (Solar Plant) ;於是開始倡議「 關懷科技 」,希望那些像先祖母半身不遂者藉由輔助器材,能夠有機會再站起來走路。 「 利行機器人 」的想法也付諸實行,善用這些供應商的機械加工能量,其機構的製造基本上是可行的;但是,電控系統就沒那麼順利 — 總之,從電子零件到電池都必須改良。爰此,扁平化且又有動力的電子元件,成為立昌在 1980 年代研究的重點項目;也因此發展出如今人人都需要的通用匯流排和扁型電池。 少年創業時,台灣的工業界是一片荒漠;幸好表姑丈 姚靜波 教授服務於成大電機系,經由他的介紹而和機械系的 馬承九 老師結緣,他們都是從東北把 504 兵工廠搬遷至台南市中山公園對面的工作人員,有著豐富的「 機電整合 」概念及知識,我則善用這些知識,「 以其知之所知,以養己知之所不知 」,才能在 1970 年代擊退來犯的歐美日同業,奠定台灣精密工業發展的基礎。 姚 教授 和馬 老師他們對於未來世代的科技皆興緻盎然,在理論方面有著深厚的基礎,而我在實作的經驗恰可